4月2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长期医疗保险产品费率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改写了此前在保证续保期间保险公司不能拒保或调价的规定,今后长期医疗保险费率可以适当调整了。当然,此次可调整费率的医疗险还限于采用自然费率定价的长期医疗保险,包括保险期为一年以上的医疗保险,以及保险期为一年但含有保证续保条款的医疗保险。尽管有待完善,长期医疗险改革毕竟由此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国人保集团3月30日发布2019年业绩,中国人保寿险深入贯彻落实集团“3411工程”,公司2019年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取得新成效。
疫情持续蔓延之际,财险公司“开门红”走势备受市场关注。3月31日,北京商报记者从业内独家获悉的一组数据显示,1月89家财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仅同比增长4.5%,增速下滑明显。分公司来看,“老大哥”人保财险增长率不及行业均值,成为TOP10中唯一负增长险企;依险种而言,车险首月增长率及占比双双下滑,而健康险增速领跑,占比首超保证保险,成为财险公司第一大非车险种。但保费攀升的背后,不容忽视的是健康险承保利润率较低、承保亏损严重问题。困难重重,疫情之后,财险公司又将走向何方?
3月27日,中国人保(601319.SH)发布2019年业绩公告。2019年,中国人保实现净利润316.95亿元,同比增长62.5%;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24.01亿元,同比增长66.6%;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3.4%,同比提高4.0个百分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68.08亿元。
随着中国人保年报出炉,A股五大上市险企2019年成绩单正式揭晓。3月29日,北京商报记者统计,2019年5家险企合计净利润同比大增超七成至2724亿元。究其原因,不仅源于减税政策的利好,在资本市场向好的背景下,权益投资收益更是“增色”不少。不过,净利润报喜的背后,寿险个险代理人增速不一、产能分化,财险“当家”险种车险增速接连下滑、占比下降等诸多问题浮出水面。另外,从行业数据看,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蔓延也给保险业2020年的经营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作为人身险重要销售渠道,电、网销在科技应用加码落地、行业转型保障业务及严监管大背景下,正在迎来重要的发展分水岭。3月26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保险业协会”)披露报告显示,2019年度互联网人身保险保费规模触底反弹,实现规模保费1857.7亿元,同比增长55.7%。而另一边寿险电话营销规模保费却首次下滑,实现规模保费175.5亿元,同比下降17.8%。两渠道保费增长率缘何如此悬殊?疫情之下,未来电、网销两渠道前景又将如何?
3月25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代码:601628;香港联合交易所代码:2628;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LFC)宣布本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截至2019年12月31日止年度(“本报告期”)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经审计合并业绩。
从长期看,放宽保险资金投资比例,对增加资本市场流动性,提升价值投资理念和进一步稳定A股市场有着多方面的意义。这有助于保险资金在较安全的环境下进场投资,也符合保险资金厌恶风险的偏好,为保险资产配置提供了较好的可操作、可选择路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A股市场的稳定性和价值投资风格
昨日,中国太保(601601.SH) 披露了2019年业绩。2019年,中国太保实现营业收入3854.89亿元,同比增长8.8%;实现利润总额279.66亿元,同比减少0.1%;实现净利润277.41亿元,同比增长54.0%;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29.15亿元,同比增长26.7%;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117.95亿元,同比增长25.0%。
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中再产险果断扛起国企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再保险风险分散的社会职能,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展现国企担当。
为贯彻落实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人身保险电子化回访的相关要求,满足信息化技术在保险服务中的应用需求,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中国人保寿险积极响应,在“中国人民人寿E服务”微信公众号、“人保寿险管家”APP、“中国人保”APP等三个官方平台全面开放电子化回访渠道。新单客户签收回执后,可根据时间自主选择其中任一平台,完成回访操作。保障客户充分了解回访内容和保单权益的同时,为客户带来便捷、安心的服务体验。
大连的王女士经营着一家贸易公司,疫情发生后企业停工,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正当王女士犯愁的时候,突然想到自己名下拥有多张中国太保的寿险保单,可通过质押贷款方式获得短期资金融通。于是,她向公司申请了110万元保单贷款。中国太保寿险得知王女士企业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后,立即多方协调并加快办理,款项在当天就打到了王女士账户,为她解了燃眉之急。